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“双11”的促销季节又要到了。 人们往往在低价商品面前“买”受不了,买完又渴望“剁手”。 这些行为背后有什么秘密? 美国科学家在新的研究中找到了可量化的神经学依据。
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表明,商品价格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浓度存在反向相关。 多巴胺是神经递质,传播兴奋和喜悦的消息。 是大脑“奖赏效应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多种奖励行为会提高大脑中的浓度。
也就是说,看到商品价格便宜,大脑就会感到喜悦和快感,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中的诉求曲线。
为了研究多巴胺在价格判断中所起的作用,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,让大鼠张开各种各样的杠杆吃蔗糖。 研究人员将获得每质量蔗糖所需的力量定义为“商品价格”,在控制杆上安装表示“商品价格”的信号机,模拟大鼠对即将获得的“奖赏”的反应,结果为大鼠大脑中多巴胺浓度和“价格”
进一步的实验采用光遗传学技术增加大鼠体内的多巴胺浓度。 如果在大鼠看到信号灯的阶段增加多巴胺释放,大鼠就会对“价格”敏感,得到蔗糖后多巴胺浓度就会下降。 这证明了大鼠认为收入低于预期的“负奖金预期效果”。 得到蔗糖时增加多巴胺的释放,会提高“奖赏效果”,让大鼠觉得可以获得超出预期的收入。
研究人员表示,上述结果印证了以前就存在的观点,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释放与主观价格判断有关,在行为经济学中表现为购物诉求。 也就是说,看到低价商品就会“想买”,买了之后多巴胺的释放减少,心情就会下降。
(来源:本公司)
来源:经济之声
心灵鸡汤:
标题:“双11忍不住“买买买”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它!”
地址:http://www.jyqsh.com/jjrd/1927.html